分享

共建網絡文明,女性是正能量“主唱”

聚焦 2024-10-09 15:10:26

讓時代主旋律更高昂,讓網上正能量更充沛,讓文明新風更深入人心……近日,以“弘揚時代精神 共建網絡文明”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

網絡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基層和一線,而中國女性在網絡文明建設“主場”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們是唱響網絡好聲音的“主唱”,是構建網絡文明的“主角”,是煥發傳統文化新魅力的“妙手”,是維護網絡生態的“護林員”……

image.png

四川大學考古學博士研究生孫唯祎以網為媒,傳承中華文明薪火

新青年唱響勵志贊歌

作為參與網絡正能量傳播的實踐者,鋼腿女孩、抖音視頻號“春游哥哥”主理人牛鈺帶來題為《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旨演講,分享了她在逆境中重生的勵志故事。

“重學走路,我用了5個月,直到殘肢和內心都長出厚厚的繭。我用海綿和長褲包裹住自己的假肢,也包藏起內心深深的自卑,一藏就是10年……燃燒著夢想與熱愛,永不放棄,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鋼鐵俠!”

2008年5月12日,是牛鈺的11歲生日,但是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讓她被埋廢墟3天3夜,失去右腿。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她報名參加汶川第一屆馬拉松,第一次露出“鋼腿”。在“中國加油”“汶川加油”的呼喊聲中,她一步一步走到終點,即便是最后一名,她也得到了最熱烈的掌聲,還被稱為“中國最美馬拉松女孩”。如今,去西藏支教、參加T臺走秀、拍視頻展示生活……牛鈺活成了一朵“鋼鐵玫瑰”。

牛鈺鼓勵自己及所有觀眾:“加油!充滿熱愛、堅韌不拔地生活吧,百煉才能成鋼,你注定成為鼓舞人心的鋼鐵之軀。”

會上,由全國婦聯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組織開展的第四屆“百個巾幗好網民故事”暨“十大爭做巾幗好網民優秀案例”征集推選活動結果正式發布,入選者大多是90后、00后,這些年輕人在網絡空間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吸引數千萬網友點贊關注。

image.png

中國青年好網民、“5·12”汶川大地震幸存者、“鋼腿女孩”牛鈺號召大家共建網絡文明

新女性煥新傳統文化

琴武爭鳴、拳拳生風、勢如破竹,一招一式都英姿颯爽,峨眉武術非遺傳承人凌云帶領峨眉派女子功夫團以精彩節目《俠客行》驚艷“未來之夜”現場,將全場觀眾帶入一個快意江湖的武俠世界。

峨眉派女子功夫團是中國首個非遺武術女子團體,由95后凌云和另外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00后女子武術愛好者組成。此前,曾在全網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收獲了十億的瀏覽量,更是被時任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點贊轉發,稱其為“中國武俠小說里的女英雄。”

凌云說,“我們深知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一直尋求將傳統武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2024年7月,她們前往巴黎,以奧運會為靈感,將峨眉武術和比賽項目相結合,拍攝了一系列短片,以推廣峨眉武術文化,促進中華文化海外傳播。

身穿一襲馬面裙,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孫唯祎則用“網言網語”揭開了三星堆蘊藏的中華文化。2021年,作為四川大學三星堆考古隊的一員,她參與了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網絡讓三星堆‘沉睡三千年、再醒驚天下’,更讓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考古學從冷門絕學變成了當世顯學。”在孫唯祎眼中,“當前網絡已成為青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該如何用網絡來承載和傳承歷史文化?”

于是,孫唯祎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一花祎世界》,用百篇推文講述考古發掘的不易與驚喜。網言網語,是將晦澀難懂的考古知識變得生動有趣的妙招。圍繞三星堆遺址發掘歷程,孫唯祎創作了《探秘檔案中的三星堆首次發掘》《探秘古蜀 接力百年》等作品,相關作品瀏覽量上萬。“大量網友與我們留言互動,也讓我們有機會同各地的青年學者、文化愛好者探討、分享考古發現與古代故事。”孫唯祎說,“與時俱進、傳承中華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年學子的使命擔當,我將繼續以網絡為帆,為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故事”的破圈密碼

網名“小萬姑娘”,全網粉絲超過680萬。作為“今時月”漢服品牌創始人,萬潔致力于用視頻語言宣傳漢服和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并期待讓漢服遠銷全球。

萬潔分享,6年前剛創建賬號時,漢服對她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美麗服飾。后來,她越來越意識到漢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

去年,萬潔拍攝了“帶外國人體驗漢服”系列主題視頻,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參與。“很多外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都很感興趣,也很愿意體驗。”萬潔說,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視頻,將漢服與更廣泛的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展現更立體、全面的中華文化圖景。截至目前,她將漢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制作的系列視頻全網點擊超過3億次,“傳統文化的魅力遠不止于服飾本身”。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網信辦主任楊興蓉做了《讓文化‘活’起來,才能讓城市‘火’起來》主題分享。關于敦煌如何讓網紅變長紅,讓流量變留量,接住“潑天的富貴”,楊興蓉總結道:“千言萬語,不如走心一次。追逐流量,不如升級服務。奪人眼球,不如提升內涵。”

河南衛視總編室主任、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總導演徐娜分享了傳統文化“出圈秘訣”。如何讓更多人看見文化?徐娜總結了河南衛視的“看見”方法論:聚焦挖掘與傳承傳統文化、轉化與再創新的故事;用創新表達弘揚傳統文化;用潮流手段激活傳統文化;用延伸轉化拓展傳統文化。“關鍵在于截取具有當下表達能力的歷史韻腳,尋找與當下產生對話的文化圖景,打造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鳴。”徐娜介紹說,今年“中國節日”進入第4季,正是因為河南衛視始終堅持“讓文化有畫面、讓技術有思想、讓視覺有靈魂”的創新理念,才成就了全網閱讀量超1300億的“熱搜奇跡”。

網絡時空中的溫暖情懷

“怎么才能讓鄉親們富起來?我在互聯網上找到了答案:直播電商把家鄉的山木耳、山核桃、山蜂蜜帶出大山、賣向世界。”全國三八紅旗手、來自四川省青川縣的“直播天府”鄉村振興計劃返鄉青年趙海伶分享了她通過互聯網幫助家鄉致富的故事。

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趙海伶從開始的一個人翻越幾座山收貨、發貨、溝通快遞站點,到如今6000多農戶成為其供應商,經過16年的努力,她累計為當地留守婦女和老人提供了上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農戶年均增收16000元。趙海伶告訴我們,網絡賦能,富裕鄉村,返鄉青年也有一片廣闊天地。

“科技的發展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錦上添花,對視障者而言卻是雪中送炭。”“95后”先天視障者李夢琪分享了她通過無障礙劇場“看”熱門電影《熱辣滾燙》時的激動與驚喜。在喜歡追綜藝、影視劇的她看來,這就

是網絡公益的價值和意義。我國有1700萬視障者,有了無障礙劇場等公益項目,增加了輔助講解功能,他們也能實現“觀影自由”。

李夢琪畢業于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專業。2022年,作為北京山水民樂團琵琶手,她登上過北京殘奧會閉幕式舞臺。音樂之外,李夢琪還是名無障礙測評師。她曾加入清華大學計算機交互實驗室,協助實驗室成員研究無障礙產品技術。

助農共富、公益尋人、英魂歸鄉、科技助夢……這是臺上展示的2024年網絡公益行動項目,也是互聯網世界充滿希望與溫情的生動縮影。

好家風充盈主陣地

“互聯網、旗幟揚,守陣地、強思想,管好家、用好網,網風清、家風朗……”在大會主論壇上,全國婦聯、中央網信辦從全國范圍內選出4組網絡文明建設領域代表家庭,分別圍繞“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四大主題,以情景演繹的形式展現了網絡文明建設成果,并發布“弘揚優良家風 共建網絡文明”家風倡議。

作為“愛國愛家”代表,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中飾演焦裕祿及其愛人徐俊雅的演員郭曉東和丁柳元講述了熱愛勞動、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化的“焦家門風”。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這也是焦裕祿精神與新時代的共鳴共振。

耿晨晨、陳蘇這對夫妻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主持人,他們的播音名分別是綠泡泡、紅果果,攜手為千千萬萬少年兒童帶來了歡樂,他們為“相親相愛”代言。他們說,好家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他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過世界,更愛中國,入選“全國最美家庭”的陸春是一名知名親子旅行教育博主,她和丈夫帶著兒子和國旗環球旅行,12年走過70多個國家。在她看來,環游世界強健了體魄,開闊了眼界,更在耳濡目染中讓愛國心代代相承。“好家風引領我們向上向善,是我們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

入選“百個巾幗好網民故事”的秦一與先生童偉宏帶著女兒童語兮演繹了“共建共享”家庭文明新風尚。秦一的網名叫“小一姐姐”,她自編自演手勢舞紅遍網絡,她說,好家風不僅是子孫延綿的支柱,更是中華文脈的傳承。“共建共享家庭文明新風尚,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